本文转自:吉林日报
“圈”出好风景
——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文旅协同发展走笔
本报记者 叶爽 曲镜浔
从长春新民大街的历史建筑到松花湖畔的四季风光,从永吉县的冰雪民宿到卓远农场的温泉大棚……以长春为圆心打造的现代化都市圈,通过资源整合、交通互联、业态创新,将散落的山水资源、文化遗产、产业要素串联成线、融合成圈,区域文旅潜力尽显。
交通织网,串联资源促联动
文旅协同,首在“通达”。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环线与京哈高速、珲乌高速等既有高速公路互通,极大完善了区域交通网络,不仅让长春与吉林、四平等城市的交通联系更加紧密,更构建起一条“快进慢游”的文旅通道。
高效流动带动沿线资源实现从“分散存在”到“集群发力”的质变。
永吉县的变化便是交通赋能的生动体现。过去,北大湖滑雪场的客流多为“一日游”,周边民宿经营零散且受季节限制明显。随着都市圈交通网络加密,游客出行更加便捷,既可“早出晚归”,也能“多停留几日”。依托北大湖滑雪场这张“白金名片”,当地冰雪民宿从零散经营升级为集群发展,153家民宿年收入突破1500万元,让季节性冰雪风景转化为全年引流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交通红利更延伸至产业链深处。卓远农业综合度假区引入荷兰温室与以色列滴灌技术,实现番茄四季挂果;水产区温泉水循环利用,形成“养殖+加工+旅游”融合链条。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,该度假区打造的“温泉养生+农业研学”综合体,正让“热资源”持续释放“热经济”效应。
从冰雪民宿到温泉农业,文旅聚人气、促消费,让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产业生态更丰富、更具韧性。
圈内互通,丰富业态引客流
交通织就的网络,需要业态创新来激活“人流密码”。在松花湖度假区,这种创新正打破季节的边界——曾经的“冬季限定”冰雪胜地,如今已成四季可游的“中央花园”。
“冬天滑雪一个半小时直达,夏天跑山花海相伴,这里成了我们全家的‘后花园’。”来自长春市南关区的陈政,半年内两度到访:冬季为松花湖的专业雪道而来,夏季则为凯乐石东北100跑山赛奔赴高山花海。该赛事已连续举办两届,凭借原生态赛道、专业保障圈粉无数;加上UTV越野、星空露营等20多种山地项目,让22℃的夏日清凉与年均120天的微风天气,成为极具竞争力的避暑王牌。
“2025年夏季,我们聚焦‘上青山’四大主题IP,结合花期、节庆打造多元场景。”度假区总经理赵兰菊介绍,通过与长春旅行社共建的“一程多站”路线,每年导入120万人次客流。2023年夏季数据显示,58%的游客来自长春,人均停留2.4天,带动周边民宿收入2.1亿元。这种圈内联动,让松花湖从单一景区变成串联长吉两地的“文旅纽带”。
文化赋能,挖掘内涵增魅力
文旅协同的深层价值,在于文化的挖掘与活化。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漫步街区,重檐四角的攒尖屋顶舒展大气,对称分布的翼楼稳重端庄,绿色琉璃瓦在光影中熠熠生辉……黄砖绿瓦的仿古造型与周边历史建筑群相映成趣,构成一幅古今交融的生动画面。
作为街区“主入口”和游客集散地,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以“一条街、一座城、一群人”为叙事主线,将“新民更新”“长春故事”等五大展陈编织成立体化的城市记忆图谱,串联起城市的昔与今。
如今,新民大街已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与伪满皇宫博物院等历史地标,构成了城市核心区;向东形成以净月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为中心的生态文化之旅;向西形成以长影旧址博物馆等为载体的产业文化之旅。同时,伊通河55公里滨水绿道等构成的城市滨水景观带,与新民大街共同绘就长春“一心一带两翼”全域文旅融合发展总体格局。
文化的注入,为都市圈文旅协同赋予了不可替代的底蕴与持久活力。
从交通打破地域限制,到业态创新激活流量,再到文化赋能提升内涵,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文旅协同发展脉络清晰、成效显著。这一“圈”的构建,让资源共享、发展共荣成为现实,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文旅动能。
网配查-网配查官网-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的最新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